11月9日晚,在印尼华裔总会第五届中央理事会就职典礼会场,为了尊重到场祝贺的政府高官和友族嘉宾,新任主席黄德新特意用印尼语发表了演讲。人们注意到,现场担任中文翻译的,是一位包着穆斯林头巾的年轻友族姑娘,只见她用流利标准的汉语普通话,把黄主席的演讲翻译的清清楚楚,令人耳目一新。今天,这位友族姑娘给《国际日报》写了如下文章,讲述了一个温馨感人而又励志的故事。
大家好!我叫Pusant(普珊迪),我还有一个中文名字叫韩善美,这是我高中的中文老师给我起的,可能她的初衷是祝愿我善良美丽吧!我也很喜欢这个中文名字,希望自己的心一直能像中文名字一样善良美丽。
1992年,我出生在苏门答腊一个普通的印尼本地人家庭。爸爸是楠榜人,妈妈是爪哇人,从小家境贫寒,经济拮据。因为爸爸喜欢读书,小时候他经常给我讲有关中国的故事,比如郑和下西洋。我很喜欢看中国的电影《少林小子》(印尼文译名:Bo Bo Ho),听中国的歌曲,比如《月亮代表我的心》、《老鼠爱大米》等,所以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就对中国有了美好的憧憬。
高中时,我选择了文科汉语言方向,而没有选择理科或社会学。有的同学笑我没有远见,应该选择英文,英文才是世界性语言。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当时就坚定的选择了中文,虽然每周只有几节中文课而已,但我还是觉得很开心。当时的中文老师是一位佛教徒,她曾经微笑着预言到:“Santi,你的未来一定在中国。”当时,对我们这样的孩子,去中国或者国外那是根本遥不可及的事情,可以说是幻想。
转眼高考了,成绩还不错,取得了明古鲁省文科前五名的成绩。为此,省长还奖励了我一辆摩托车,甭提当时有多高兴、多激动了。但残酷的现实也还是来了,父母无力承担我读大学高昂的学费。全家人都一筹莫展,压力空前。这时我们高中的校长联系我,推荐我去雅加达的新雅学院读大学,据称新雅学院是知名华人创立,具有慈善性质,学费非常低,以招收经济条件较差的华人及本地人的孩子为主。就这样,2009年我如愿以偿的来到首都雅加达,进入新雅学院,上了大学,读了我喜欢的中文专业。
新雅学院可以说是我人生的起点,在这里我认识的更多的同学,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更得到了多位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在这里不但我的中文水平不断的进步,而且对华人、对中国、对世界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老师们不但教给我们文化知识,更教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了解的越多,对中国也就更加的向往。到大三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在外面兼职做家教了,学费和生活费都可以自给了。
谁又敢想,大三结束的时候,我又得到了孔子学院奖学金的资助,大四去中国福建师范大学留学,在那里继续完成本科专业学习。去福建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第一次来到了一个令我朝思暮想的地方——中国。儿时的憧憬,少年时的梦想就这样实现了。正如伊斯兰教先知穆哈默德所说:求知哪怕远在中国。(Belajar Sampai Ke Negeri China!)在福建师范大学,我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更加刻苦学习,只有优异的成绩才能表达我对孔子学院和中国政府的感激之情。在福师大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不断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养分,最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本科毕业答辩,获得汉语言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的同时,我就得到了几份工作邀请,但是我发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的宝库中,我懂得实在是太少了,所以我决定继续深造。2014年我又如愿获得了孔子学院奖学金资助赴华中师范大学继续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并于2016年取得硕士学位。同年,我又幸运的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攻读华中师范大学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现在读博士二年级。
在中国期间,我目睹了中国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认为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人的勤奋,他们不停的工作,不畏惧困难。印尼多数华人也是一样,他们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也是通过不断的拼搏,不断创新所获得的。最近在印尼华裔总会工作的这一段时间,使我更有感触。抱怨和嫉妒永远不可能使自己获得发展,我们只有不断的向先进学习,互相帮助,加强团结,才能共同进步。
如果说我今天取得了一点点成绩,那也是新雅学院的老师们和中国老师们培养的结果,我想借此机会,向曾经帮助过我的,以郑年锦先生为首的社会各界人士、巴中校友会、新华校友会、新文校友会、李伯巧老师、张兰英老师、陈美致老师、万艳玲老师、陈黎艳老师等表示衷心的感谢,没有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不可能有我的今天。我将牢记使命,继续前行。
为了将来能够更好的回馈社会,知恩图报,鼓励和帮助更多印尼的穷苦孩子能够走出大山,走出荒岛,我将响应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理念,促进印中两国教育文化交流,为印中两国民心相通多做有益的工作。我也相信,在印尼华裔总会主席黄德新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我一定会成为印尼与中国之间友好交流的桥梁,成为印尼与中国民间交流的友好使者。
韩善美(Pusanti)2017年11月12日
中文顶呱呱的印尼友族学生韩善美。
作者韩善美(右一)与恩公郑年锦先生(右二)、新雅学院的恩师陈美致(左二)及同事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