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国家整合视角下印尼亚齐民族分离问题研究

作者:周俊华 [时间]:2016-10-20 [来源]:知网 [浏览次数]:

摘 要:国家整合是每个民族国家所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东南亚诸国都属于多民族国家,地理上又存在 “碎片化”特征,国家整合艰难。印尼的亚齐民族分离问题具有代表性,是研究东南亚民族问题和国家整合问题的一 个视窗。从国家整合视角审视印尼亚齐民族分离问题,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地理上的 “破碎地带”,各民族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殖民统治的历史隐患等使其国家整合较难实现,产生民族分离。另一方面,独立后的印尼政治权 力分配不均,结构性分布不均衡,民族宗教情感强烈,民族意识未得到正确理论的引导和规范,加之中央与地方的矛 盾,民族政策的失误,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消解原本就脆弱的国家认同,阻碍着印尼的国家整合和亚齐民族分离问题 的解决。民族分离问题的解决,民族国家整合的实现和巩固都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关键词:印尼; 亚齐民族分离问题; 国家整合

东南亚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通要塞,同时 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汇合点,素有 “民族博物馆” 之称。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也是东南 亚最大国家,全国有300 多个民族,以爪哇人为主 要民族,宗教以伊斯兰教为主。从东南亚各国家的 发展史来看,各国无一例外地、或长或短地都遭受 过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与统治,使各国民族独立发 展的进程受阻。近代世界民族主义浪潮激发了许多 国家现代民族意识的 “觉醒”,印尼在民族主义的 旗帜下,各民族团结统一,形成强大的民族解放力量,共同反抗西方列强的压迫,最终赢得民族的独 立。然而,印尼在取得民族独立后,民族意识没有 得到正确理论的指导,使得民族分离主义思潮泛滥,加上各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实行的民族 政策有所偏差,以及宗教信仰的差异等因素,使得 印尼的民族冲突、民族分离运动从未停止过。

印尼的民族问题呈现为亚齐、伊利安查亚省、 廖内省的分离主义运动,马鲁古、西加里曼丹省的 局部地区也存在着分离主义运动,其中印尼苏门答 腊岛西北部的亚齐省是印尼分离主义最为严重的地 方,即学界称的 “亚齐问题”。所谓 “亚齐问题” 是指亚齐地区与印尼中央政府之间,因历史以及政 治、经济、文化上的利益冲突,引发的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离运动。 ①亚齐问题不仅影响到印尼国家的 统一,而且其分离运动的火焰也助长了印尼其他地 区分离运动的气势,严重阻碍了印尼民族国家的统 一和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东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一、亚齐民族分离问题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诱因

亚齐是印尼的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位于苏门 答腊岛的西北部,与马来半岛隔海相望,地处东西 方交通要道,是作为早期印度人、阿拉伯人和中国 人商品运输的中转站,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亚齐 约有 5. 54 万平方公里,占印尼国土总面积的 3%。居民主要是亚齐族,此外还有高幺人 ( Gayo) 、阿拉斯人 ( Alas) ,印尼语为主要语言, 据2000 年统计亚齐的人口总数为 420 万,其中 98%的人信奉伊斯兰教。亚齐是印尼自然资源蕴藏 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盛产石油、天然气、橡胶、 金银矿和木材等自然资源。 ②

( 一) 辉煌历史铸就了亚齐人的共同记忆和文化纽带

亚齐的主体民族———亚齐族,人口总数在印尼 排名第九,是由早期生活在此的马来山民、高幺 人、阿拉斯人以及后来迁入的印度人、中国人、阿 拉伯人和尼散斯人 ( Nisans) 相互融合形成的。 ③早在14 世纪,亚齐就建立了部落联盟式国家,与苏 门答腊岛、马来半岛存在密切的贸易联系。在印 尼,亚齐是伊斯兰教最早传入的地区,也是最笃信 伊斯兰教的地区,称为 “麦加走廊” ( Veranda of Mecca) 。亚齐在 1514 年便建立了伊斯兰教政权 ———苏丹国,苏丹是国家象征性首脑,不掌握实 权,国家事务由以乌略巴朗 ( Ulebalang) 为代表 的世俗力量和以乌里玛 ( Ulama) 为代表的伊斯兰 教势力共同管理, ① 此时的亚齐由于世俗贵族和宗 教学者之间形成某种权力平衡保持社会相对稳定。

1511 年葡萄牙占领马六甲后,商人为了避开 马六甲海峡航线,便沿苏门答腊西海岸航行,亚齐 由此成为当地最大的转口港。随后的1 个世纪,亚 齐王国蒸蒸日上,占领了苏门答腊岛北部,征服了 马来亚的柔佛、彭亨、吉打和霹雳等地。17 世纪 初的亚齐成为印尼西部最强大、最富饶的苏丹王 国。为了争夺贸易控制权和海上霸权,亚齐曾与马 来半岛的柔佛王国、葡萄牙殖民地的马六甲发生了 长达百年的 “三角战争”。 ②

此时亚齐的社会结构相对封闭、松散,没有形 成明确的社会分层,社会成员没有共同的族群意 识,也缺乏对外来族群成员的 “认异”。但辉煌的 历史以及其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地域环境、语言文 化、风俗习惯等为族群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伊 斯兰教对政治领域的渗透也成为亚齐族群意识形成 的有力文化符号。

( 二) 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增强了亚齐人的认同感

西方殖民者占领印尼后,一直未能征服亚齐地区,亚齐保持着相对的独立,直到1871 年荷英两国为调整国家利益签订 《苏门答腊条约》,荷兰开 始向亚齐发动殖民战争。亚齐人民的性格勇敢强 悍,不屈服外来侵略者,为此展开了顽强的抵抗, 从1873 年到1913 年,40 年间发生了3 次大规模的 “亚齐战争”,这是荷兰殖民过程中最棘手的一场战争。 ③ 荷兰殖民者一方面加强军事镇压,另一方 面通过收买贵族等手段瓦解抗荷力量。认同感是人 类在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根源性情感和意识, 是一种归属感。40 年同仇敌忾的反殖民战争,不 仅打破了亚齐原有的社会结构,而且也唤起了亚齐 人心中对族群共同历史的回忆,产生对亚齐的归属 感,同时亚齐的族群意识也逐渐形成,实现了亚齐 的民族整合。

1939 年,乌里玛改革派成立 “全亚齐宗教学 者联合会” ( Persatuan Uama Seluruh Aceh,All— Aceh Religious Scholars'Association,简 称 “PUSA” ) ,继续率领亚齐人民抗击荷兰殖民者,与印 尼其他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汇成了一道洪流。 ④ 二 战期间,日本的入侵使得荷兰虽然结束了在亚齐的 殖民统治,但在二战结束后,荷兰卷土重来,妄图 恢复印尼各地区的殖民统治,亚齐人民的顽强抗 争,使得亚齐成为印尼唯一没有被荷兰重新占领的 地区。20 世纪上半叶,亚齐积极参与印尼的民族 解放运动,为印尼的独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 印尼的创始国之一。为争夺亚齐的统治权,乌略巴 朗 ( 世俗力量的代表) 与乌里玛 ( 宗教势力的代 表) 之间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最终以伊斯兰教领 导人达乌德? 贝鲁的胜利而告终,伊斯兰教在亚齐 占据统治地位,成为该地区单一的思想意识,这使 得亚齐在共和国革命时期成为印尼最稳定的地区, 同时也使得亚齐同印尼其他地区保持一定的距 离。 ⑤

在反荷斗争中,面对共同的敌人,亚齐与印尼 其他族群一起将矛头指向荷兰殖民者。反抗荷兰的 殖民统治在促进亚齐内部联系的同时,也加强了亚 齐与印尼其他地区的联系。由此可见,亚齐的族群 认同与对印尼的国家认同的构建具有同步性。 ⑥ 一 方面,基于共同的历史文化、地域环境,形成 “亚齐民族”观念; 另一方面,面对荷兰的殖民 者,印度尼西亚民族的 “我族”与荷兰殖民者的“他族”的观念形成。此时的亚齐民族的自我认同 是包含在对印尼的国家认同中的。

( 三) 独立后的印尼未能真正实现国家整合而致叛乱发生

现代国家要长期维护自身的存续,都要进行国家整合。独立后的印尼国家整合的首要问题是维持自身存续、巩固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如何将具有不同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的多民族整合到一个政治共同体中,使之成为“拥有共同利益、追求共同命运”的全新的现代民族,认同于国家的政治统一; 正确处理好各民族之间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政治 关系。然而,1945 年新成立的印尼并未完成这些任务,实现有效的国家整合。

亚齐发生地方性叛乱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 “建国五项基本原则”,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的政 治思想核心在于民族主义,他将全体印尼人当作一 个民族来看待,提出 “建国五项基本原则”( 亦称 “潘查希拉” ) ,以团结各方力量,试图将民族主义、伊斯兰教和马克思主义统一于民族团结中。但 其中的 “信仰神道”这一原则存在着争议,印尼 是否要建成政教合一的国家,各种政治势力为此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致使内阁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不安,国家未能真正实现民族整合。其二是以苏哈托 为领导的民族资产阶级于1950 年 8 月正式宣布单 一制的印尼共和国成立,实行政教分离,由此亚齐 被并入北苏门答腊省,取消其自治地位。印尼独立 后的几年,亚齐依然拥有相对独立地位,享有高度 的自治权,遵守伊斯兰宗教法,如今却被并入苏门答腊省,独立建省的愿望破灭,这个决定立即遭到 亚齐人的强烈反对。达乌德·贝鲁 ( Daud Bereuh) 带领亚齐人民发动武装起义,要求恢复亚齐自治 权,随后参加 “伊斯兰教国运动”,宣布亚齐是伊 斯兰教国的组成部分,掀起了亚齐对抗中央政府的 反叛运动,同时也孕育了亚齐分离主义的诞生。 1959 年,中央领导人苏加诺被迫做出让步,授予亚齐 “特别行政区”的地位,在宗教、教育等方面给予自主权,并允许亚齐实行伊斯兰教法。然而 亚齐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解决,因为亚齐所提出 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治诉求并未实现,与中央政府之 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学者陈衍德将这次反叛运动定性为 : “它是在维护印尼作为统一国家的前提下,在中央和地方双重层面上向印尼政府提出伊斯 兰化要求的一场叛乱。” ①

印尼建国以来,虽然亚齐的族群利益与国家整 合意愿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但 50 年代的亚齐仍 然是认同印尼这个国家的,只是在民族建构上存在 分歧,这也表明了亚齐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都还没有完全融入到印尼这个民族国家之中,换言 之,是印尼对亚齐的国家整合没有完全实现。从运 动口号及形式上看,此次的叛乱都没有脱离印尼的 意图,因此这是一场地方性叛乱而非分离运动。

二、亚齐民族分离运动的扩展及其解决进程

1967 年经过 “9·30”事件,苏哈托上台,实 行总统—专业集团—军人三位一体式的政治统治, 中央集权体制的加强以及中央对地方经济剥夺的加 剧使得亚齐在政治、经济、社会层面上受到更大的 冲击,“特别行政区”的地位被束之高阁,亚齐的 反叛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 一) 中央与地方、主体民族与被边缘化少数民族的多重社会矛盾激化

为了进一步加强控制地方政府,苏哈托提出军队 “双重职能”,军人亦可担任省长、县长的地方 行政首长。这就表明亚齐的自治权在一定程度上被 削弱了,引起了亚齐人民极大的不满,亚齐与中央 政府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70 年代,中央政府发现在亚齐有丰富的天然 气资源,对其进行大量的开采,为印尼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亚齐人并没有在资源的开发中 得到相应的利益,相反却成为印尼最贫困的地区之 一。亚齐人民与中央政府的冲突再度激化,要求通 过全民公决实行独立的呼声响起。1976 年 12 月, 哈桑· 蒂罗 ( Hasan M. di Tiro) 成立了亚齐分离 主义武装组织—— “自由亚齐运动” ( Gerakan Aceh Merdeka 简称 GAM) ,全称是亚齐—苏门答腊 民族解放阵线 ( The Aceh/Sumatra National Liberation) ,以 “捍卫亚齐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为口 号,建立政教合一的 “伊斯兰教国”。刚成立的 “自由亚齐运动”不到200 人参与,主要通过发传 单的活动方式,伴有少量的暴力活动,以游击战和 丛林战为主。中央政府立即采取军事镇压,哈桑·蒂罗于1979 逃往瑞典,建立流亡政府,通过各种方式继续领导亚齐的分离活动。 “自由亚齐运动” 由此转入地下组织,一些成员在亚齐的丛林中活 动,剩余成员前往利比亚、菲律宾伊斯兰游击队基 地接受军事训练。 ① 亚齐分离组织的武装斗争转入 低潮。

苏哈托的威权统治掩盖了中央与地方、既得利 益者的主体民族与被边缘化的少数民族的多重民族 矛盾。“自由亚齐运动”的成立,标志着亚齐斗争 目标的根本性改变,亚齐与中央的冲突从政治、宗 教问题扩展到经济、社会领域,中央与地方利益分 配不公,过于强调爪哇文化等,都导致亚齐的族群 认同高于对印尼国家的认同,最终摒弃了对印尼国 家的认同。

( 二) 亚齐分离运动再度兴起增大印尼国家整合的难度

经过几年的宣传,“自由亚齐运动”获得了亚 齐各阶层人士在物资支助等方面的支持,在获得外 来资金援助的基础上于 1989 年重新兴起,爆发了 反政府武装,但立即遭到中央政府的强力镇压。中 央政府采取 “红网”( Red Ned) 行动,从1990 年 在亚齐建立军事占领区 ( Daerah Operasi Militer, 简称 DOM) ,开始了对亚齐的 10 年军事镇压。这 次的行动不仅没能彻底消灭分离运动组织,反而残 害无辜百姓,激化了民族矛盾的升级。 ② 行动结果 促使大批亚齐人民转向支持 “自由亚齐运动”,组 织的规模和影响也日益得到发展。1992 年,自由 亚齐创立了 《自由亚齐之声》,加大了分离思想的 宣传,武装斗争也未因军事管制而停息过。印尼政 府也采取了坚决镇压的手段,1993 年前后亚齐运 动的武装分子基本被印尼军队肃清,但印尼军队为 此也付出高昂代价。

1997 年金融危机爆发使印尼的经济社会陷入 危机,1998 年首都雅加达发生大规模暴乱,苏哈 托被迫下台使得国内民族分离主义情绪高涨。1999 年东帝汶举行全民公决获得独立。这些都鼓舞、推 动了亚齐分离运动,他们宣扬 “不为亚齐自治而 战,也不为联邦而战,是为亚齐的独立而战”。20世纪末,一些政治精英以及高等院校的学生成为了 亚齐分离运动的拥护者或是参与者。自由亚齐组织 继续进行武装反抗,袭击亚齐当地的印尼驻军、地 方行政管理部门。同时,亚齐的政治精英以及学生 团体进行示威请愿活动,1999 年 11 月 8 日,地方 政府官员、学生加上农民共约150 万人在班达齐集 会,要求通过全民公决来解决亚齐问题。 ③

白鲁恂 ( Lucien W . Pye) 认为,现代转型国 家存在六种危机,而民族国家的认同危机是第一位 也是最基本的。印尼军队的滥用使亚齐对印尼的认 同危机凸显,不仅自由亚齐组织要求独立,亚齐民 众也组织起来,增大了印尼实现国家整合的难度。

( 三) 解决亚齐民族分离问题的和平谈判进程

印尼政府认为: 如果亚齐通过公决获得 “独 立”,就会产生 “多米诺骨牌效应”诱发其他省份 要求独立,印尼将出现土崩瓦解的危险。 ④ 因此, 1999 年瓦希德总统指出,亚齐问题的全民公决只 是有关推行伊斯兰法令的问题,不涉及到 “独立” 议题。瓦希德上任之初便撤走在亚齐的军队,希望 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亚齐问题,经过两次谈判于 2000 年底达成 “敌对双方停火协议”( Cessation of Hostilities Agreemeent,简称 COHA) 。然而,该停 火协议并没有得到切实执行,瓦希德屈从军方与国 会的压力采取强硬措施,在 2001 年 3 月宣布 “自 由亚齐运动”为分离主义组织,对其采取 “坚决 行动”。

梅加瓦蒂上台后做出了让步,同意亚齐享有自 治权以及实施伊斯兰教法,并在 2002 年底签署和 平协议。2003 年东京谈判破裂,梅加瓦蒂发动新 的军事行动,宣布一年的军事戒严令 ( martial law) ,希望彻底清剿反叛组织的武装力量。在一年 的军事行动中,印尼军队击毙 1963 人叛乱分子, 俘获2100 人,1276 人投降,摧毁了 “自由亚齐运 动”的 2/3 的兵力,缴获上千枪支。 ⑤ 2004 年 5 月,梅加瓦蒂对亚齐的军事戒严令改为民事紧急状 态,实施综合治理,即建立并完善各级政府、加强人道关怀、加强执法、恢复经济与社会治安。 ① 一 年后,中央政府恢复了所有亚齐省228 个行政区的 管理。

当今世界,任何地方性的分离斗争和独立诉求 如果得不到其他国家的支持,其成功概率是渺小 的。2000 年印尼成立 55 周年之际,亚齐分离组织 既不挂印尼国旗,也不挂 “亚齐独立运动”的星 月旗,而是挂联合国旗帜。 ② 这一企图很明显,就 是让国际社会介入。各国在打击分离运动时也会尽 可能防止问题的国际化,避免不必要的掣肘因素影 响。瓦希德曾通过非正式的方式访问美国,力图获 得美国对印尼国家统一的支持; 中国也表示不支持 亚齐分离运动,尊重印尼领土完整; 基于各国的本 国利益,印尼周边国家都不希望马六甲岸边建立一 个独立的 “亚齐伊斯兰国” ; 穆斯林国家也都不支 持亚齐独立运动。因此,亚齐问题虽然引起各国的 关注,但并没有进行干涉,“亚齐独立运动”没有 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

最终,自由亚齐组织同意与印尼政府于2005 年1 月在芬兰进行和谈,历经了 5 轮会谈后达成 《谅解备忘录》 ( the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 ③ 自由亚齐组织放弃独立斗争,中央政府允 许亚齐享受一定的自治权,双方在 8 月 15 日签署 历史性的和平协议。该协议主要包括: 双方将终止 所有敌对活动; 印尼政府撤离在亚齐省的军警; 自 由亚齐运动缴出所有武器,解散3000 名成员。 ④ 此 外中央政府同意 70% 以上的天然气和石油收入归 当地所有; 允许曾经从事分离主义活动的人组建政 党,参加各级政府选举。2006 年 7 月印尼国会通 过 《亚齐自治法》,12 月亚齐进行地方直接选举, 由前 “自由亚齐运动”发言人伊旺尔达·尤素福 ( Irwandi Yusuf) 当选为亚齐新一任省长,选举结 果得到了印尼中央政府的承认,标志着和解进程的 顺利进行。此次选举给亚齐的和平发展带来新的曙 光,各界人士对亚齐实现长期的和平充满了希望。

但这不意味着亚齐问题已经完全解决,长期形成的 族群仇恨以及军事镇压造成的心理阴影还需要时间 弥合,因此,亚齐的和平进程是长期的过程,需要 亚齐人民和中央政府的共同努力。

三、影响印尼实现国家整合助长 民族分离运动的多元因素

( 一) 历史上亚齐的独立以及殖民者的 “分 而治之”政策埋下民族分离的种子

今天的印尼是殖民时代的产物,印尼群岛在历 史上从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只是先后出现过几个王国,而亚齐是其中规模较大、历史悠久的王国 之一,与爪哇岛较少联系。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亚 齐人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纽带,哈桑? 迪罗否认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政权合法性,他认为荷兰 殖民者在没有征求其他地区和民族意见的情况下把 外岛转移给爪哇统治者,这种 “转移”是不符合 国家法的,因此所造就的印尼共和国也应是非法 的。 ⑤ 此外,亚齐有较长的独立王国史,也有过辉 煌的反殖民,这都培养了亚齐的独立意识和族群意 识。因此,自由亚齐运动的领导者力图从历史的角 度证明亚齐被印尼人统治是不合法的。 ⑥ 哈桑? 迪 罗认为 “亚齐战争”时的亚齐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一个独立的民族,遍及整个苏门答腊的主权已被广 泛和正式地承认属于亚齐,并将 “亚齐战争”定 义为国家之间的战争。 ⑦ 由此,以哈桑·迪罗为首 的亚齐精英提出了 “亚齐民族”的概念,用反殖 民来塑造分离运动,唤起了亚齐民众对于亚齐古老 历史、抗击荷兰殖民者经历的共同记忆。 荷兰统治印尼约三百年,采用的 “分而治之” 的殖民政策,为印尼独立后所发生的民族隔阂、民 族仇视以及宗教冲突埋下了种子。四十年的 “亚 齐战争”让荷兰统治者深知亚齐人民性格倔强强 悍,骁勇善战,一味地使用武力统治亚齐人民是不 可行的。因而推行以夷制夷政策,即扶植乌略巴朗、压制乌里玛,利用乌略巴朗与乌里玛之间的矛 盾来巩固其殖民统治,致使亚齐社会的世俗领袖乌 略巴朗向荷兰人妥协了,从而在他们和亚齐大部分 人之间制造了血腥的分歧”。 ① 这一政策虽然维护 了荷兰的殖民统治,却对日后印尼处理各民族间关 系加大了难度。

( 二) 破碎零散的地理环境和各民族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激发了民族分离意识

印尼是群岛国家,由上万个零散的岛屿组成, 号称 “千岛之国”,与东南亚其他国家一样属于地缘政治学上的 “破碎地带”,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 和交通极为不便。特殊的地理环境在国内形成了中 心与外围的特殊关系。根据依附论和世界体系的理 论,先发展起来的地带成为该地区的 “中心”,由 特权民族居住,后发展地带为 “边缘”,从属 “中心”并受 “中心”剥削。为改变这种关系, “边 缘”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以地方主义对抗 “中心”, 而这些条件若带有特殊的文化与历史背景,就易于 发展成一种 “地区 ( 民族) 分离主义”意识。 ② 因此,这种破碎零散的地理环境既不利于各地区之间 的交流和联系,也不利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有效管理,成为民族分离运动产生与发展的温床。 ③ 破碎的地形,历史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相对隔绝,民 族分离意识易于产生。亚齐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从形 成以来始终未能得到正确的国家理论的引导和规 范。因而在其他条件具备时就易于转向民族分离, 一旦国家对过强的民族意识驾驭失控就会向民族分 离的轨道行进。

鲍尔·科林 ( Paul Collier) 认为,国家内部反 叛组织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经济资源的争夺。 亚齐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据统计,亚齐每年生 产约1200 万吨液化天然气,占印尼液化天然气出 口量的 l/3,为印尼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亚齐 原本可以通过自然资源的开采而获得大量的收入, 由此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 中央要求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 85% 上缴中央。分配政策的不公导致亚齐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利益。 1979 一 1997 年间,亚齐销售液化天然气收入约 4522 万美元,而亚齐仅得到0. 05%。 ④

苏哈托执政时期,印尼经济虽然取得令人瞩目 的成就,国民经济保持年均61. 8% 的增长速度, 然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爪哇 岛集中了印尼大部分的财富、权力,而爪哇的繁荣 是建立在掠取外岛资源基础上的。亚齐并没有因为 国家的发展而得到相应的发展,而是印尼最贫困的 省份之一,5643 个乡村有40%是贫困乡村。 ⑤ 爪哇 的残酷剥削使得亚齐人民认为爪哇人是荷兰殖民者 之后新殖民者,哈桑? 迪罗将爪哇对亚齐 “殖民 统治”和经济资源的剥夺作为发动反叛的基本依 据,在其著述和言论中有所体现。 ⑥

( 三) 结构性分布不均衡、强烈的宗教情感阻 碍着国家整合

结构性分布不均衡为民族分离运动提供了可能 性。结构性分布不均衡表现为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 在自然资源、宗教文化等结构性因素方面存在的差 异。 ⑦ 印度尼西亚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 性表现得最明显。据 2013 年统计,印尼总人口达 2. 48 亿人,有 300 多个民族 ,200 多 种语言。

民族的众多必定带来宗教多元 。印 尼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民族与宗教的 多样性使得在印尼难以形成统一的民族认同,给国 家整合产生了许多困难。

亚齐的民族分离运动涂有较重的伊斯兰教色彩,亚齐穆斯林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与印尼其他地区 有很大的区别。亚齐是虔诚穆斯林的集聚地区,伊斯兰的宗教信仰深深地根植于每一位亚齐人心中, 印尼其他地区的穆斯林有很大部分是名义上的穆斯 林。从历史上看,伊斯兰教最早是从亚齐地区传入 到印尼群岛其他地区,被尊称为 “麦加的走廊” ; 在生活习俗上,宗教早已深深地融入 印尼宗教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宗教 百分比 伊斯兰教 86. 9% 基督教 6. 5% 天主教 3. 1% 印度教 1. 9% 佛教 1. 0% 。

到亚齐社会当中,亚齐有许多 《古兰经》学 馆、清真寺、诵经理事会以及公共举行宗教仪式的其他场所,亚齐人民的风俗习惯充满着浓郁的伊斯 兰教特色,伊斯兰教是亚齐人民道德和精神上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是其他印尼地区所不能比拟的; 在 政治权力方面,在 16 世纪初亚齐就出现了伊斯兰 教政权,建立了政教合一的苏丹国; 在反抗殖民统 治的斗争中,宗教依然居于主导地位。

与 “名义穆斯林”的爪哇人不同,亚齐民众 具有强烈的宗教情感,一直以原教旨主义自称,认 为爪哇人不是虔诚的穆斯林,他们与爪哇人的穆斯 林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他们希望在亚齐建立独 立而纯洁的伊斯兰国家。在 1953 年达乌德? 贝鲁 领导的反叛运动中,宣布亚齐是伊斯兰教国的组成 部分。而后哈桑? 迪罗所领导的 “自由亚齐运动” 亦将建立一个 “独立的伊斯兰教国”作为最高宗 旨,迪罗还利用伊斯兰教原旨教义来团结民众、凝 聚民心,在 《自由的代价: 未完成的日记》中, 宣称独立斗争是为真主安拉而发动的圣战。 ① 因 此,亚齐人强烈的分离意识和强烈的伊斯兰教情结 是交织在一起的。印尼建国前后,“当其他地区争 论伊斯兰教是否应该统治国家时,在亚齐伊斯兰教

早已占统治地位了” ②,印尼国家的世俗化,加剧 了亚齐的分离倾向。

( 四) 民族政策的失误加速了民族分离运动的进程

为了调整民族关系和利益关系,国家必须制定 民族政策。然而民族政策能否兼顾各民族的需求, 是否公平分配各民族间的利益和有效协调各民族的 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如果国 家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同化政策,或在利益分配过 程中厚此薄彼,或在政策发生的心理影响上的冷漠 疏忽,都会恶化民族关系,诱发和激化民族分离运 动。总结印尼独立以来的民族政策,印尼各届政府 的政策失误是亚齐分离问题产生并激化的重要原因 之一。

二战后,亚齐为印尼的民族解放运动做出了杰 出的贡献,称为 “印尼独立斗争的基石”。不管是 达乌德? 贝鲁还是哈桑? 迪罗,他们一开始并不主 张亚齐脱离印尼,而是希望通过某种形式可以和爪 哇人分享政治权力与经济资源。 ③ 他们当时所不满 的是中央领导人的治国方式,或是对地方所推行的 政治、经济等方面政策。1950 年亚齐被并入北苏 门答腊省,随后的反叛运动并未提出独立要求,只 宣布亚齐是伊斯兰国的一部分,希望中央政府恢复 其宗教等方面的自治权。1959 年虽然恢复了亚齐 的自治权,但自治地位始终没有得到保障,1976 年迪罗的 《亚齐—苏门答腊独立宣言》中明确提 出了 “独立”的诉求,认为这是外岛唯一的选 择。 ④

独立后的各届政府都采取军事手段镇压亚齐分 离运动,对产生亚齐分离运动的政治、经济等原因 没有深刻的认识,也不曾尝试运用非军事手段从改 善亚齐的政治、经济状况等方面在根源上解决亚齐 问题。特别是在苏哈托时期,中央政府对亚齐进行 了近10 年的军事管制,期间印尼军队滥用职权, 聚敛大量财富,同时犯下强奸、掠夺等违反人道主 义行为,致使 1000—3000 人被杀,900—1400 人 失踪。 ⑤ 这些行为都严重损害了亚齐人民的利益,让他们感到中央政府带给他们的不是包容和善意, 而是 “血与火的战争” ; 印尼军队带给他们的不是 尊重和稳定,而是猜忌、暴力和无端的屠杀。这就 使得亚齐民众改变不支持亚齐分离运动的态度,分 离运动由此获得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支持。2003 年 和谈失败后,印尼政府再一次对亚齐分离主义发动 了军事行动,旨在彻底清剿亚齐分离主义武装力 量。亚齐分离组织与印尼军方的长期军事冲突造成 了亚齐当地严重的经济损失与社会动荡,殃及百姓 的暴力事件不断上升。 独立后的印尼将 “建国五基本”作为立国原 则,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印尼各民族形成统一的国 家意识,但过分强调民族的统一性与一致性,抹杀 了各民族在文化和宗教的差异,试图将印尼 “爪 哇化”,使得难以有效整合印尼民族。此外,中央 政府将大量的爪哇人移居亚齐,出资修建爪哇庙 宇、兴建世俗学校。亚齐民众认为,这些举措都使 得伊斯兰教受到污染,亚齐的社会犯罪和不良现象 的发生是由于世俗政权对伊斯兰世界的侵犯造成 的,从而产生民族宗教的冲突。

四、结语

在新兴民族国家中,因各民族在历史、经 济、宗教等方面的差异性,国家整合仍然是每个民族国家所面临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印 尼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国 土分散使得印尼的民族整合问题上存在严峻的挑 战,独立后的印尼因权力及利益的分配不均、中 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等导致国家整合失败。印尼 一些地区出现了民族分离运动倾向,中央政府的 威权统治与非均衡政策,滥用军队,过度的军事 镇压都加剧了民族分离。历史经验表明,一味使 用武力镇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分离问题, 需要在尊重各民族的多样性基础上,进行平等的 对话、谈判、协商,凝聚共识,求同存异。对印 尼而言,首先,坚持国家的统一,增强国民身份 认同建设,重构国家认同至关重要。其次,在保 持国家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坚持民族平等,扶持 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民族,兼顾各民族利益相对 均衡,制定各民族均衡发展的民族政策是必须 的。再次,尊重印尼各民族客观存在的文化差 异,在宗教、文化、教育等方面给予地方更多的 自治权是增强地方认同中央、民族认同国家的重 要措施。最后,以国家利益为重,各民族之间的 宽容和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宝贵经验和智慧,军 队的滥用和过多的军事镇压也会使问题变得更 糟,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决民族分离问题,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