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贺文萍:赋予“万隆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作者: [时间]:2015-06-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浏览次数]:

再过几天,备受关注的亚非会议(因此次会议在印尼西爪哇省首府万隆市举行,故又称万隆会议)6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就将在印度尼西亚拉开序幕。根据主办国印尼政府公布的日程,此次纪念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在雅加达举行的亚非高官会议、部长级会议和亚非领导人会议、以及亚非商务峰会和亚非嘉年华会等,而庆典活动的高峰还有将于4月24日在万隆举行的“亚非国家领导人漫步重温1955年亚非会议足迹”的“历史漫步”。

万隆会议是战后新生的29个亚非国家自主召开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会议不仅冲破西方的重重阻扰和破坏而得以顺利和成功召开,并藉此向世界宣告亚非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重要新生力量已经登上国际舞台,而且还实现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并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而且,这“十项原则”(包括承认一切种族和大小国家的平等、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预和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道,共同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准则,为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稳定和世界和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笔者曾于2009年4月应邀参加过在印尼举行的纪念亚非会议召开54年国际研讨会,在参观万隆会议召开地的纪念馆时,亲眼看到展厅中悬挂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玻璃匾,29块匾额以与会的29国的文字分别刻写而成,足见亚非国家对此次会议的成果及“万隆精神”的推崇和尊重。

万隆会议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代表出席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国际会议。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国政府代表团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搁置与会各国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上的差异,认为亚非国家应当“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这样“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中国代表团认为,对事物存在不同看法是正常的,“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但也“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正是在中国倡导的“求同存异”精神指导下,会议最后发表了著名的《亚非会议联合公报》,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以及反帝、反殖、促进亚非团结、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呼声。因此,每当人们提到“万隆精神”,主要指的就是相互理解和尊重、包容与互鉴的“求同存异”精神以及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万隆精神”不仅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而且也构成了国际法治的基本精神。

60年前,当29个新生的亚非国家克服殖民宗主国的重重阻扰毅然决然地走到一起时,他们希望通过团结把握自己的命运,巩固来之不易的政治独立。60年后的今天,当100多个亚非国家再次聚首时,他们更重视加强彼此的经济合作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亚、非两大陆自1955年万隆会议以来建立在反帝、反殖和反霸基础上的团结合作相比,亚非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新一轮团结和战略合作则是以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为基石,以提升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整体权重为目标。亚非会议和“万隆精神”在走过了60年的风雨征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亚非国家命运的改变(从求生存到求发展),“万隆精神”也必将在此次会议上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值得亚非人民自豪的是,经过战后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亚洲和非洲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两个大陆。亚非国家在经济发展和转型国家的政治治理等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推动国际社会更多关注发展问题、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减贫和可持续发展、推动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讨论和制订等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亚非国家在万隆会议60年之际的再度聚首对于推动亚非团结和南南合作,进一步发扬光大“发展与共赢”、“合作与分享”的新时代“万隆精神”更是具有标杆性的历史意义。

正如亚非国家的许多谚语所表明的(如“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独行走得快,相伴走的远”,“兄弟齐心,其力断金”等),亚非国家只有携手同行,才能形成发展的合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亚洲地区强国,有责任和义务、也非常愿意在推动亚非团结与发展的征程中贡献更多力量。曾记得,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8月访问蒙古国时,针对当时国际上有人提出的所谓中国“搭便车”论,曾大气地指出,“中国愿意为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

事实上,中国政府近一年来提出诸如“一带一路”新倡议,设立“丝路基金”、建立“金砖国家银行”、以及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一系列设想和动议,均是希望最大限度地与亚非国家分享中国的发展成果,在发展经验、资金和产业发展优势领域等方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非洲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和产业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中国愿意担当这辆发展列车的“火车头”,在“发展与共赢”、“合作与分享”的新时代“万隆精神”指引下,携手亚非国家共创未来。

(贺文萍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