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印尼研究 >> 印尼宗教文化 >> 正文

印尼五大宗教简介

作者: [时间]:2015-05-17 [来源]:印度尼西亚研究 [浏览次数]:

1.印度教据统计,1980年印尼的印度教徒约360万。占东南亚国家印度教徒450万至500万人中的70-80%。他们主要集中在巴厘岛。公元一世纪前后,婆罗门教由印度的科罗曼德耳海岸,通过马六甲,传入印尼群岛。公元四世纪,印度教传入爪哇。从沿海逐步深入内地,受到宫廷王室的保护。爪哇的印度教是以密宗(Mantrayana)的形式传播的。爪哇人主要信奉湿婆教,也有些人信奉毗湿奴教。

公元五世纪,在加里曼丹东部和爪哇西部分别出现崇奉印度教的古戴王国和多罗磨王国。关于五世纪爪哇婆罗门教的情况,中国古籍中也有记载。东晋高僧法显自陆路赴印度取经,在取海道归国途中曾于义熙七年(411年)飘泊至耶婆提。法显《佛国记》载:“乃到一国,名耶婆提。其国外道婆罗门兴盛,佛法不足言。”一些学者认为,耶婆提是指今日之爪哇。

印度教即新婆罗门教,是婆罗门教的革新运动,是从多神教向一神教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随着十六世纪爪哇岛的全面伊斯兰教化,印度教徒主要集中于巴厘岛和龙目岛西部。据统计,1985年巴厘岛266万人口中,印度教徒占94%。印尼1945年独立后,印度教徒人数明显增加。1957年的印度教徒为140万人,至1980年已增加一倍多。1986-1987年度,全印尼有印度教庙宇34283座。现印度教组织是:印尼印度教徒理事会。

2.佛教据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印尼分会估计,1980年印尼佛教徒为140万人左右。若按1980年人口普查结果,印尼信仰佛教、孔教和其他不著名的宗教有306万人。由于饭依佛教没有仪式等原因,其信徒数字难于统计。公元一世纪,印度佛教文化传入印尼。在苏门答腊巨港、爪哇和苏拉威西西部曾发现过公元五世纪前的阿摩罗跋胀(Amaravati,印度佛教圣地)式的铜佛像。佛教正式传入印尼则是五世纪。七至十一世纪,巨港一带的室利佛逝是东南亚最大的佛教中心。七世纪时中国唐朝高僧义净赴印度取经时曾三次在室利佛逝羁留,他的《南海寄归内法传》载:“南海诸洲有十余国,纯唯根本有部。……斯乃咸遵佛法,多是小乘,唯末罗游有大乘耳。”可见当时南海(包括印尼在内)主要流传有部佛教,即小乘佛教占优势。可是后来,大乘佛教逐渐在南海占上风。八世纪下半叶,在中爪哇日惹附近兴建的婆罗浮屠陵庙,为迄今世界上最大佛塔,它是“一座大乘佛教陵庙”。

随着十六世纪伊斯兰教传遍印尼主要岛屿,华人成为佛教的主体。现代印尼佛教组织流派众多,情况复杂。近十年来,不少华人佛教徒改信“日莲正宗”教派。后者是日本的佛教宗派之一。它在印尼影响的迅速增长,是与日本日莲正宗宗教团体的巨大经济实力有关,也与日本政治、经济势力扩展密不可分。

3.天主教和基督教印尼的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在1980年分别达370万和780万人。十六世纪上半叶天主教已传入马鲁古群岛。基督教则是十七世纪由荷兰传入印尼的。1602年荷属东印度公司成立后,为了抵制葡萄牙人在印尼的天主教会势力,便将基督教圣经的《新约》和《旧约》译成马来语,1802年在荷兰海牙成立了“荷属东印度新教事务委员会”,以统一管理荷兰统治下的印尼的基督教活动。荷兰殖民政府在全国控制和大力资助基督教的同时,对天主教先后采取排斥、限制和开放的政策。

印尼独立后,天主教和基督教在印尼有相当大的发展,尤其是在1965年的“九·三O事件”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两教教会都获得西方国家有关基金会的大量资助。它们趁共产党及其群众组织遭到镇压和取缔,更积极地开办学校、医院和各种慈善事业,使两教教徒迅速增加。天主教党成立于1945年12月。印尼基督教党则成立于1946年11月。

4.伊斯兰教关于伊斯兰教传入印尼的时间,印尼史学界有不同见解。有些学者认为,早在七世纪就有阿拉伯穆斯林商人来到苏门答腊北部,边经商,边传播伊斯兰教。但萨努西·巴尼等许多学者的看法是,十三世纪下半叶伊斯兰教是由印度西部的胡茶辣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传入印尼的,而不是阿拉伯人直接传入的。如果说十三世纪下半叶伊斯兰教传人印尼并初步站稳脚跟,这种见解至少到目前为止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从伊斯兰教传入至印尼主要岛屿的伊斯兰教化,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过程。这期间伊斯兰教迅速传播,主要原因有:一是马六甲海峡已成为东西方贸易要冲,有众多的印度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来印尼沿海经商,他们还与当地妇女通婚,因而产生了新一代的穆斯林;二是信奉印度教和佛教的诸王国之间的战争,给伊斯兰教的传播造成有利条件;三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中的神秘主义教义有不少相似处。伊斯兰教教义易为当地原信奉印度教的居民所接受;四是伊斯兰教以沙斐仪派作为传播手段,它主张容忍和尊重印尼人的习俗,包括祭祀祖先和印度教神抵,对改奉伊斯兰教的条件不太严格。

十七世纪初荷兰开始入侵和统治印尼,殖民主义者不仅奴役印尼民族,还歧视印尼人多数人所信奉的伊斯兰教。印尼民族成了被压迫的民族,伊斯兰教也成了被压迫的宗教。于是保卫民族与捍卫宗教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了。当印尼人民尚未获得其他更好的思想武器时,伊斯兰教便成为起义领袖动员群众的最有效、最现成的手段,而且又是完全合法的斗争形式。

荷兰殖民统治时期,印尼人民多次进行大规模的起义,例如1825-1830年爪哇人民的起义领袖蒂博尼哥罗要求“有权按照伊斯兰教的法律审判欧洲人”,这里主要指“审判荷兰殖民者”。

印尼独立后不久,即1949-1962年期间印尼出现“伊斯兰教国运动”和“伊斯兰教军”,这是帝国主义支持的、旨在推翻合法的苏加诺政权的叛乱活动。对此,中央政府坚决镇压。该运动肆虐的13年中,2.3万人惨遭杀害,11.6万幢房舍被烧毁,物资损失达6.4亿盾。

1967年苏哈托上台后,对伊斯兰教采取三大措施。一是积极扶植正常的伊斯兰教活动,例如兴建清真寺,1990年清真寺达55万座,比1985年增加了约5万座。大量印刷“古兰经”和伊斯兰教读本,鼓励伊斯兰教组织参加经济活动(如办银行和基金会等),以便于更好地争取广大穆斯林。二是对伊斯兰教政党既利用又限制。苏哈托政权的建立,伊斯兰教政党是依靠的力量之一。后来为有利于控制包括伊斯兰教政党在内的一切政党势力,1993年当局简化政党。成立了建设团结党和印尼民主党。前者是由原先的四个伊斯兰教政党组成。后者则是由原先五个非穆斯林政党组成。专业集团实际上是印尼的执政党,1971年以来的普选中,它总是获胜,伊斯兰教政党势力逐渐削弱。三是坚决镇压伊斯兰教极端分子的破坏活动。例如1981年“印尼伊斯兰教革命委员会”成员袭击万隆警察哨所和劫持飞往泰国的印尼飞机;1984年先后发生雅加达丹戎不碌港流血事件和中央亚细亚银行爆炸事件;1985年又发生炸毁婆罗浮屠佛塔事件等等,其中有的伊斯兰教极端分子明确声称要推翻现政权,建立一个完全以伊斯兰教教规为基础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国。在当局的坚决镇压下,上述破坏活动先后以失败告终。(参照:孔远志:《五大宗教在印尼》,载《东南亚纵横》,1995年第2期,第40-42页)